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比較法資料中心學術論文比賽得獎論文

(一) 公法學、刑法學、國際法學、基礎法學組:
得獎人:
1.    優等:
施昇輝 同學
       指導教授:王震宇老師
   
2.    佳作:
林柏漢 同學
       指導教授:張文郁老師


(二) 民商法學、財經法學、勞動法學組:
得獎人:
1.    優等:
        羅郁婷 同學
       指導教授:張心悌老師

2.    佳作:
        曾巧琳 同學
       指導教授:姜炳俊老師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比較法資料中心學術論文比賽獎學金得獎名單

比較法資料中心學術論文比賽獎學金得獎名單如下:
優等每組一名  獎金10,000元,獎狀乙紙
 (一)施昇輝
 (二)羅郁婷
佳作每組一名  獎金5,000元,獎狀乙紙
 (一)林柏漢
 (二)曾巧琳

恭喜各位得獎同學,也感謝各位同學的參加!
頒獎時間及地點將另行以電子信箱通知,請同學密切注意,謝謝!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刑庭總會決議三則


會議次別:最高法院 101 年度第 2 次刑事庭會議(一)
決議日期:民國 101 年 01 月 17 日
資料來源:司法院
相關法條: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第 1 條(55.12.16)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 第 8 條(98.04.22)
刑事妥速審判法 第 6、8、9 條(99.05.19)
刑事訴訟法 第 161、163 條(91.02.08版)
刑事訴訟法 第 154 條(92.02.06版)
決  議:
無罪推定係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宣示具有普世價值,
並經司法院解釋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權。民國九十一年修正公布之刑事
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法院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應依職權
調查證據之規定,當與第一百六十一條關於檢察官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
,及嗣後修正之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項,暨新制定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
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刑事妥速審判法第六、八、九
條所揭示無罪推定之整體法律秩序理念相配合。盱衡實務運作及上開公約
施行法第八條明示各級政府機關應於二年內依公約內容檢討、改進相關法
令,再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之立法理由已載明:如何衡量公平
正義之維護及其具體範圍則委諸司法實務運作和判例累積形成,暨刑事妥
速審判法為刑事訴訟法之特別法,證明被告有罪既屬檢察官應負之責任,
基於公平法院原則,法院自無接續檢察官應盡之責任而依職權調查證據之
義務。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所指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
「公平正義之維護」事項,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應以利益被告之事項為
限,否則即與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相牴觸,無
異回復糾問制度,而悖離整體法律秩序理念。(採乙說)
最高法院一○一年度第二次刑事庭會議紀錄(節本)
討論事項:壹、一○一年刑議字第一號提案
院長提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利
          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其中「公平正義之維護」所指
          為何,有甲、乙二說:
          甲說:並非專指有利被告之事項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下稱本條)第二項但書所指法院應依
                職權調查之事項,後者顯於被告有利,前者語意並不明確,如何衡
                量及其具體範圍,立法理由揭明「委諸司法實務運作及判例累積形
                成」。案件攸關國家、社會或個人重大法益之保護,或牽涉整體法
                律目的之實現及國民法律感情之維繫者,均屬所稱「公平正義之維
                護」之重大事項。法院就「公平正義」之規範性概念予以價值補充
                時,必須參酌法律精神、立法目的、依據社會之情形及實際需要,
                予以具體化,以求實質之妥當。刑事訴訟所欲追求的目的,不外乎
                公平正義之維護,亦即真實發見,其應兼及被告利益及不利益之事
                項,原不待言,本條第二項但書將兩者併列,對照以觀,所謂公平
                正義之維護,自非專指有利被告之事項,否則,重複為之規定豈非
                蛇足。故「於審理過程中,法院發現不利於被告之證據,足以影響
                判決之結果而檢察官未聲請調查,且有調查可能者,依此項但書之
                規定,基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法院應負職權調查義務。」(註
                一)倘檢察官對不利於被告之證據,表示不予調查,而法院竟不予
                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證據,而有補
                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項義務,並不因檢察官依本條第三項規定
                陳述不予調查之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查之違誤。(九十一年四月
                三十日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
                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正後相關問題之決議第十點參照)
          註一:引自陳運財,<論「改良式」當事人進行原則>,但陳教授同時認
                為,此種情形,在程序上,法院宜先指出證明之方法,曉諭檢察官
                提出該項證據聲請調查,較為妥適。
          乙說:應指對被告利益而攸關公平正義之事項 
                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依法公開審判證實有罪前,應被推定為無罪
                ,此為被告於刑事訴訟上應有之基本權利,聯合國大會於西元一九
                四八年十二月十日通過之世界人權宣言,即於第十一條第一項為明
                白宣示,其後於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六日通過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
                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經依法確定有罪
                以前,應假定其無罪。」再次揭櫫同旨。為彰顯此項人權保障之原
                則,我國刑事訴訟法於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時,即於第一百五十
                四條第一項明定:「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
                。」並於九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制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
                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將兩公約所揭示人權保障之規定
                ,明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更強化無罪推定在我國刑事訴訟上之
                地位,又司法院大法官迭次於其解釋中,闡明無罪推定乃屬憲法原
                則,已超越法律之上,為辦理刑事訴訟之公務員同該遵守之理念。
                依此原則,證明被告有罪之責任,應由控訴之一方承擔,被告不負
                證明自己無罪之義務。從而,檢察官向法院提出對被告追究刑事責
                任之控訴和主張後,為證明被告有罪,以推翻無罪之推定,應負實
                質舉證責任即屬其無可迴避之義務。因此,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
                一條第一項乃明定:「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
                指出證明之方法。」故檢察官除應盡提出證據之形式舉證責任外,
                尚應指出其證明之方法,用以說服法院,使法官確信被告犯罪事實
                之存在。倘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
                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法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為貫
                徹無罪推定原則,即應為被告無罪之判決。法官基於公平法院之原
                則,僅立於客觀、公正、超然之地位而為審判,不負擔推翻被告無
                罪推定之責任,自無接續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義務。故檢察官如未盡
                舉證責任,雖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法院為發現真實
                ,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
                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然所稱「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
                據」,係指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事實未臻明白
                ,而有釐清之必要,且有調查之可能時,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
                依職權為補充性之證據調查而言,非謂法院因此即負有主動調查之
                義務,關於證據之提出及說服之責任,始終仍應由檢察官負擔;至
                但書中「公平正義之維護」雖與「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
                併列,或有依體系解釋方法誤解「公平正義之維護」僅指對被告不
                利益之事項,然刑事訴訟規範之目的,除在實現國家刑罰權以維護
                社會秩序外,尚有貫徹法定程序以保障被告基本權利之機能,此乃
                公平法院為維護公平正義之審判原則,就「公平正義之維護」之解
                釋,本即含括不利益及利益被告之事項。且但書為原則之例外,適
                用上必須嚴格界定,依證據裁判及無罪推定原則,檢察官之舉證責
                任不因該項但書規定而得以減免,所指公平正義之維護,既未明文
                排除利益被告之事項,基於法規範目的,仍應以有利被告之立場加
                以考量,否則,於檢察官未盡實質舉證責任時,竟要求法院接續依
                職權調查不利被告之證據,豈非形同糾問,自與修法之目的有違。
                基此,為避免牴觸無罪推定之憲法原則及違反檢察官實質舉證責任
                之規定,「公平正義之維護」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方法,自當以利
                益被告之事項為限。至本法第二條第一項對於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
                形,應一律注意,僅屬訓示規定,就證據層面而言,乃提示法院於
                證據取捨判斷時應注意之作用,於舉證責任之歸屬不生影響。檢察
                官如未於起訴時或審判中提出不利於被告之證據,以證明其起訴事
                實存在,或未指出調查之途徑,與待證事實之關聯及證據之證明力
                等事項,自不得以法院違背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之規定,未
                依職權調查證據,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之違法,執
                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
決    議:無罪推定係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宣示具有普世價值,
          並經司法院解釋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權。民國九十一年修正公布之刑事
          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法院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應依職權
          調查證據之規定,當與第一百六十一條關於檢察官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
          ,及嗣後修正之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項,暨新制定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
          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刑事妥速審判法第六、八、九
          條所揭示無罪推定之整體法律秩序理念相配合。盱衡實務運作及上開公約
          施行法第八條明示各級政府機關應於二年內依公約內容檢討、改進相關法
          令,再參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之立法理由已載明:如何衡量公平
          正義之維護及其具體範圍則委諸司法實務運作和判例累積形成,暨刑事妥
          速審判法為刑事訴訟法之特別法,證明被告有罪既屬檢察官應負之責任,
          基於公平法院原則,法院自無接續檢察官應盡之責任而依職權調查證據之
          義務。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所指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
          「公平正義之維護」事項,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應以利益被告之事項為
          限,否則即與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相牴觸,無
          異回復糾問制度,而悖離整體法律秩序理念。(採乙說)




會議次別:最高法院 101 年度第 2 次刑事庭會議(二)
決議日期:民國 101 年 01 月 17 日
資料來源:司法院
相關法條:
刑事訴訟法 第 161、163、273 條(99.06.23)
決  議:
最高法院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內容
修正如下:
七、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前段所稱「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係
    指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實未臻明白仍有待澄
    清,尤其在被告未獲實質辯護時(如無辯護人或辯護人未盡職責),
    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無待聲請,主動依職權調查之謂。但書所指
    「公平正義之維護」,專指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者而言。至案內
    存在形式上不利於被告之證據,檢察官未聲請調查,然如不調查顯有
    影響判決結果之虞,且有調查之可能者,法院得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
    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五款之規定,曉諭檢察官為證據調查之聲請,並藉
    由告訴人、被害人等之委任律師閱卷權、在場權、陳述意見權等各保
    障規定,強化檢察官之控訴功能,法院並須確實依據卷內查得之各項
    直接、間接證據資料,本於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而為正確判斷。因此
    ,非但未減損被害人權益,亦顧及被告利益,於訴訟照料及澄清義務
    ,兼容並具。
最高法院一○一年度第二次刑事庭會議紀錄(節本)
討論事項:貳、修正「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正後相關問題
              之決議」內容。
          一、最高法院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內容
          七、檢察官未盡舉證責任,除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規定,為維
              護公平正義之重大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外,法院無庸依同條
              項前段規定,裁量主動依職權調查證據。是該項前段所稱「法院得依
              職權調查證據」,係指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
              實未臻明白仍有待澄清,尤其在被告未獲實質辯護時(如無辯護人或
              辯護人未盡職責),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無待聲請,主動依職權
              調查之謂。
決    議:修正如下:
          七、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前段所稱「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係
              指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實未臻明白仍有待澄
              清,尤其在被告未獲實質辯護時(如無辯護人或辯護人未盡職責),
              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無待聲請,主動依職權調查之謂。但書所指
              「公平正義之維護」,專指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者而言。至案內
              存在形式上不利於被告之證據,檢察官未聲請調查,然如不調查顯有
              影響判決結果之虞,且有調查之可能者,法院得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
              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五款之規定,曉諭檢察官為證據調查之聲請,並藉
              由告訴人、被害人等之委任律師閱卷權、在場權、陳述意見權等各保
              障規定,強化檢察官之控訴功能,法院並須確實依據卷內查得之各項
              直接、間接證據資料,本於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而為正確判斷。因此
              ,非但未減損被害人權益,亦顧及被告利益,於訴訟照料及澄清義務
              ,兼容並具。




會議次別:最高法院 101 年度第 2 次刑事庭會議(三)
決議日期:民國 101 年 01 月 17 日
資料來源:司法院
相關法條:
刑事訴訟法 第 161、163 條(91.02.08版)
決  議:
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內容
修正如下:
十、法院於依職權調查證據前,經依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
    踐行令當事人陳述意見之結果,倘遇檢察官或被告對有利之證據,陳
    述放棄調查,而法院竟不予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應」依
    職權調查之證據,而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項義務,並不因檢
    察官、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陳述不予調查之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
    查之違誤。惟於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之情形,法院既得參酌個
    案,而有決定是否補充介入調查之裁量空間,自不得徒以法院參照檢
    察官、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查證意見後,不予調查,遽指即有應
    調查而不予調查之違法。
最高法院一○一年度第二次刑事庭會議紀錄(節本)
討論事項:貳、修正「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正後相關問題
              之決議」內容。
          二、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第四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內容
          十、法院於依職權調查證據前,經依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
              踐行令當事人陳述意見之結果,倘遇檢察官、自訴人對有利或不利於
              被告之證據,表示不予調查,或被告對其有利之證據,陳述放棄調查
              ,而法院竟不予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
              證據,而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項義務,並不因檢察官、自訴
              人、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陳述不予調查之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查
              之違誤。惟於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之情形,法院既得參酌個案
              ,而有決定是否補充介入調查之裁量空間,自不得徒以法院參照檢察
              官、自訴人、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查證意見後,不予調查,遽指
              即有應調查而不予調查之違法。
決    議:修正如下:
          十、法院於依職權調查證據前,經依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
              踐行令當事人陳述意見之結果,倘遇檢察官或被告對有利之證據,陳
              述放棄調查,而法院竟不予調查,逕行判決者,如其係法院「應」依
              職權調查之證據,而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時,此項義務,並不因檢
              察官、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陳述不予調查之意見,而得豁免不予調
              查之違誤。惟於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之情形,法院既得參酌個
              案,而有決定是否補充介入調查之裁量空間,自不得徒以法院參照檢
              察官、被告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查證意見後,不予調查,遽指即有應
              調查而不予調查之違法。 
散會
                              主  席:楊仁壽

網頁

##EasyReadMore##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

.